池州学院学子“三下乡”:译笔生花焕楚韵,青春执笔绘新标
2025 年 6 月 27 日,池州学院外国语学院 “赓续楚韵根脉,传译寿春新声” 实践团踏入千年古城寿县,开启文化调研与翻译实践。团队聚焦“翻译赋能+文化标识+文旅融合”,深入楚文化博物馆、寿州古城、香草小镇等地,通过实地考察、译介优化和文创规划,探寻楚文化精髓,助力其国际化传播。
楚韵文博探精髓,译介优化焕新颜
实践团首站考察寿县楚文化博物馆,在专家指导下系统评估文物中英文解说。针对“鄂君启金节”铭文文化意象缺失、“楚王酓璋鼎”术语模糊等问题,团队结合跨文化理论,提出涵盖青铜器、漆器等3大类56条核心术语的译介优化方案,并创新设计“展陈翻译三维模型”,拟在文物标签嵌入二维码链接背景解读。
古城深巷寻遗韵,非遗译传筑通途
午后,实践团深入寿州古城墙与香草小镇非遗工坊,梳理 “寿州瓮城”“糯米灰浆” 等标识翻译难点,并与传承人研讨“香草”“楚式漆器髹饰技艺”的文化转译策略,初步搭建《非遗工艺双语译介手册》框架。在香草小镇,团队计划开展双语AR导览系统研发,扫描展品即可呈现“寿州香草制作技艺”等非遗项目的双语解说与民俗故事。
文创赋能谋新篇,青春译笔筑通途
此次实践构建 “学术调研 - 文创研发 - 地方服务” 闭环模式。团队不仅构建了200余项楚文化核心术语译介体系,更着力推进文化传播工程:策划制作《楚韵寿春》双语微纪录片,聚焦“青铜礼器英文叙事”“古城墙建筑智慧”“香草非遗现代转译”三大主题,计划通过海外平台向国际受众讲述楚文化故事。此次实践不仅为地域文化外宣提供 “翻译 + 非遗 + 数字” 的创新思路,更让青年学子在古今对话中,探索文化传承的实践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