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资讯 安徽网专访农和人品牌创始人姚武:以“公益+科技”重塑乡村未来

安徽网专访农和人品牌创始人姚武:以“公益+科技”重塑乡村未来

前言

在安庆农村,许多老人仍在清晨挑着扁担,步行数公里到镇上卖菜,而收购价往往不及成本的1/3;年轻人外出务工,村里只剩下佝偻的背影与日渐荒芜的田地。这些场景,是农和人品牌创始人姚武决定投身农业的起点。

姚武,中国共产党员,农和人品牌创始人

“农业的困局不在生产,而在流通与价值分配。”姚武坦言,传统农业链条中,农民收益仅占终端售价的20%-30%,而中间环节的损耗与成本却吞噬了大部分利润。基于此,农和人平台通过直连产销模式,将农户收益提升至60%。

“离乡越远,越懂土地的重量”

姚武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皖南乡村的水墨画,画中稻田绵延,农人躬身劳作。“这是我从小生活的场景。”这位出身安庆农村的创业者坦言,正是多年城市打拼的经历,让他更深刻体会到乡村与城市的割裂。

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,安庆市乡村常住人口较第六次普查(十年间)减少86万人;全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7.67%,标志着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。因劳动力持续外流,大量土地面临抛荒风险。

“每次回乡,看到老人挑菜去镇上卖,最后被中间商压价到几毛钱一斤,心里特别难受。”姚武提到,传统农业“重生产、轻流通”的弊病,导致农户辛苦一年的收益还不如外出打工几个月。

这种切肤之痛,成为他2023年创立农和人的直接动因。

科技赋能:缩短链条,让利农户

“我们不做‘二道贩子’,而是做产销直连的桥梁。”姚武介绍,农和人平台通过小程序整合农户资源,消费者可直接购买原产地农产品,流通成本降低40%,农户收入提升2倍以上。

这一模式背后是技术体系的支撑:平台用大数据指导农户种什么、种多少,区块链技术则让每颗菜、每粒米的来路一目了然。

生态修复:让土地与收益共生

"农业不是工业流水线,土地需要呼吸。"姚武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土壤样本。这是农和人推行生态农业的缩影。

让姚武着急的现象是,土地因长期滥用化肥严重板结,蚯蚓绝迹,作物产量逐年下降。

农和人计划启动“土地戒毒计划”,用菜籽饼、猪粪等有机肥替代化肥,逐步修复酸化土壤;推广稻鸭共养模式,麻鸭成为稻田的“植保员”;每50亩预留生态缓冲区,野花带吸引瓢虫、螳螂等益虫,构建田间生物链。

“消费者愿为健康和环境买单,这让我们更坚定生态路线。”姚武说。

公益内核:授人以渔,激活“造血力”

农和人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公益融入经营逻辑。

相较于普通电商平台,农和人更强调社会属性。其独创的用户转发助农积分机制备受关注——用户分享助农链接促成销售后,可获得积分奖励,积分即能兑换农产品,也能捐赠给乡村教育基金。“捐赠只是我们目标的一部分,更长远的目标是创造可持续的就业机会。”姚武说。

平台针对低收入群体设计分级佣金制度:农户、宝妈、残障人士均可申请成为“助农推广员”,通过发展二级团队获得额外收益。

未来愿景:让乡村成为双向奔赴的热土

“乡村振兴不是单方面输血,而要激发内生动力。”姚武透露,农和人正探索“农业+文旅”融合模式,计划在望江县建设生态农场,邀请城市家庭参与种植体验,所得收益反哺村集体。

让乡村留住人,关键是为年轻人创造价值,他始终记得一位老农的话:“能卖掉果子,孙子就不用出去打工了。”这份期待,正是农和人坚持的方向——用公益手段解决社会问题,让乡村真正留住人、吸引人。

记者观察

从“情怀驱动”到“模式创新”,农和人的实践既无宏大叙事,亦非政策复读,而是从一粒米、一颗蛋的真实流通中寻找答案。

当科技与公益成为撬动乡村的支点,改变的不仅是收入数字,更是人与土地的关系。土地好了,钱袋子才能鼓。

这条路注定漫长,但正如姚武所言:“当我们把无数个体的微光连成一片,乡村的美就会被重新照亮。”

上一篇跨越速运员工生态观察:激励机制与成长路径下的多维平衡
下一篇 返回列表

延伸阅读

返回顶部